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摩擦密封材料网!
中国摩擦密封材料网 行业转型升级

跻身“绿色工厂”、书写“世界纪录”,打造“全产业链”

2020-10-22    来源:


图片3.jpg

据8月28日《山东新闻联播》消息,8月23日至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江苏、山东检查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检查组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有效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做好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

科技日报记者记者注意到,在当晚《山东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中,出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的画面。

经过40年积累,圣泉集团研发出“圣泉法”秸秆精炼一体化绿色技术,整个工艺流程无污染物排放;他们解决了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难以高效分离的全球性难题,实现三大组分高质化利用;一根秸秆生产上百种产品,真正将其“吃干榨净”。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表示,圣泉集团将秸秆做到了深加工,做到了精加工,又体现了节约、环保,同时又给农民增加了收入,这是一举多得、造福于民的一个好项目。

突如其来的疫情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成色。一些企业脱颖而出,凸显出危中有机的把握能力。圣泉集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语气肯定:“疫情之后,我们的效益没有下滑,反而不断上升,科技含量高是主因。”

(一)环保治理

“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是如何炼成的?

走进济南市章丘区刁镇工业经济开发区,圣泉集团的大本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大型条幅甚是醒目。早在2017年,这里便已晋升工信部“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一如既往的强调秸秆综合利用问题,而秸秆综合利用向来是圣泉集团的“看家本领”。

一车车原料被输送进车间,经过清洗、粉碎、混合等一系列工序后,再被分别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其中,半纤维素可生产出糠醛、L-阿拉伯糖、木糖等;纤维素可被提取加工出纳米纤维素、生物质石墨烯、生物质燃料乙醇、可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纸浆等;而木质素则可生产出生物质炭、航空煤油、染料分散剂、沥青乳化剂、可降解塑料薄膜、电池阴极膨胀剂、建筑材料减水剂以及乙苯等等。而剩余的灰分,则可以加工成有机肥,或用作燃料等,一根秸秆被“吃干榨净”。

以上这些产品,又都是重要的产品或有机化工原材料,进一步加工后,能再生产几千种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食品、高分子材料等众多领域。

把秸秆这一农业固废物“吃干榨净”,生产出上百种产品,这是圣泉集团正在埋头做的事情。

检查组了解到,圣泉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与当地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定期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针对有机溶剂、危险废物、污水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风险,积极采取防渗防腐蚀措施,有效防止土壤污染。检查组一行希望在目前的基础上,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做到污染“滴水不漏”。

可以说,“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真抓实干出来的。

(二)口罩立功

口罩之战,他们打了一个大胜仗

回头看来,原来并不是以口罩为主业的圣泉集团,却在口罩之战上打了一个大胜仗,凸显了其硬核实力。一切都要从“军令状”算起。

今年2月9日,圣泉集团签下一份口罩生产“军令状”:2月10日起,每隔一天,增产口罩5万只,直至达到日产20万只。但此时的圣泉面临的挑战是:口罩扩产遇到瓶颈,如何破?

疫情防控,交通运输不畅,设备从哪来?最初扩产时只能从周边高价收购二手设备,小毛病不断,或者缺零部件,运转不顺畅。技术人员吃住在公司,有问题随时盯上,把调试、维修时间压缩到最短,他们甚至创造了设备“当天到厂、当天调试、当天投产”的圣泉速度。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帮助企业协调设备采购、运输问题,口罩生产设备快速到位。

原材料也是一个难题。素有“口罩心脏”之称的熔喷布却十分紧缺,而且价格翻了数倍,无纺布、耳带和鼻梁条也有不同程度的紧缺。除了政府部门主动帮助调拨,圣泉集团几乎全员参与到采购工作中。

口罩的核心过滤元件不用聚丙烯等不可降解的化纤,而是使用可降解材料实现了纤维替代,这既是圣泉的核心专利,更代表其重新定义口罩的雄心。他们的纸口罩是用食品级高透气量的天然纤维素复合滤纸代替无纺布,中间过滤件采用熔喷布,后期还会用纳米纤维膜过滤件代替传统熔喷布。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圣泉研发团队成功攻克天然纤维素复合滤材,将圣泉集团的纸质口罩由图纸变成现实。

记者了解到,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先后紧急投资3亿多元采购口罩生产设备,产量也远远超过当初向工信局签订的“军令状”。

圣泉较早试水口罩领域,有科研储备,这让其最终打造出一条口罩产业链,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口罩产品链供应商。

关键时刻顶上去,圣泉是一个能打仗、打胜仗的企业。

(三)产业链条

40年深耕,一根秸秆在圣泉的“72变”

从“神八”“神九”等“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的保温原材料,到中国高铁广泛应用的圣泉轻芯钢、芯片光刻胶用电子树脂……近年来,圣泉集团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在新材料之路上持续发力,在高性能树脂及复合材料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但这只是圣泉新材料产业的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生物质新材料。利用40年时间技术攻关,圣泉实现了植物秸秆的100%利用——“圣泉法”生物质精炼技术,可将植物秸秆100%“吃干榨净”。而一根秸秆在圣泉的“72变”,反映出圣泉的超强研发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精炼技术可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增加农业收入。”唐一林表示,本项目将按照年消耗秸秆50万吨建设,预计将为当地农民增收2.5亿元,产值16亿元,利税6.5亿元,其价值将超过50万吨的原油。而圣泉正在全国各地选点、布点,在不远的将来,这个利国利民的项目将在国内各地开花。

“创新是我们的DNA。”唐一林向记者表示。在圣泉,创新体制机制是比较活的。比如他们推出“科研成果赊买制”,研发项目前期所需费用全部从公司支取,单独记账,等项目研发成功、投入市场,科研团队能可以提取5%-10%的收益,持续数年,结完开支后多余部分奖励给研发人员,让关键的人才都能分享到研发成果的红利。在创新上,他们不惜成本的投入,为科研人员创造好的条件,他们才能尽情施展才华。并且,圣泉集团在新三板上板,正在朝“A股”转股,大多数老员工都能持股,这样能激励整个企业的创新态度。

如今,圣泉集团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科研创新力量。其技术研发中心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涵盖生物质研究院、高性能树脂及复合材料研究院、成型材料研究所、石墨烯应用研究所等十几个院所,并且长期与中科院等高校交流合作,一起搞研发,还特聘了20余位全球行业专家,定期技术指导。

未来,圣泉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加快推进生物质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进程,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深透融合,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不断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