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摩擦密封材料网!
中国摩擦密封材料网 行业转型升级

从“吉利现象”谈起 共议中国汽车转型升级之路

2019-05-17    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调速换挡阶段,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正在迎来一轮艰难的“洗牌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产销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共计277万辆,同比下降22.3%,市场份额已经跌至40.5%,眼看就要失守40%这一红线。在自主品牌车企两极分化态势愈发明显的当下,5月11日,2019中国老汽车人联谊会暨中国汽车科技转型与品牌升级座谈会在宁波杭州湾举行,由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主持。在一年一度的座谈会上,始终关心产业发展的行业专家和领导们从头部企业之一——吉利汽车的成功与经验谈起,为新形势下的中国汽车转型升级之路建言献策。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抢抓机遇 重视人才 转型升级

 1990年代初,我在温州第一次见到了李书福。1993年前后,我到台州又见到了他,当时吉利还在生产摩托车,李书福问我,下一步有没有可能生产汽车。我的答案是,摩托车都没有搞好,搞什么汽车?但过了不久,他就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的第一家工厂。

  在我看来,吉利的成功经验有三点:首先,善于抓住机遇,特别是能够充分利用外力。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愿意提供大量的优质资源来吸引车企落户,吉利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在大庆建立了沃尔沃的工厂,在张家口建设了吉利的发动机工厂。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是如此。

  其次,吉利非常重视人才,不仅网罗人才,而且也积极培养人才,尊重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第三,积极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当然,这与上述两条有密切关系,不能抓好组机遇、重视人才,就无法实现转型升级。

 

  ♦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蔡诗晴:重视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

总结吉利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认为较为突出的是以下三方面。

  首先,时代不同,企业能否适应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甚至引领新时代,是企业发展的分水岭。吉利选择了走创新型道路,以技术发展产品,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积累了很多经验;其次,领导人的能力和价值观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很重要。吉利的价值观是重视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以收购沃尔沃为例,吉利充分利用了沃尔沃的国际地位,在技术上走国际聚宝路线,但同时也帮助沃尔沃在国内市场更进一步。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而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政策方针。

  第三方面,吉利的最大特点是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基础上,更重视人才建设。吉利通过科学管理企业,不断改进,最终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用人机制改革不到位 永远没有竞争力

对于国内其他汽车企业来说,吉利汽车的发展之道并不是秘密,但成功者却不多,原因就在于企业机制和领导人。

  2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杭州,参观了吉利汽车的工厂,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吉利建立了吉利大学,这引发了我的困惑:吉利打算造车,还是想发展教育?不久后,北京也建起了吉利大学。现在看来,吉利成功的原因中既有领导人李书福的能力和魅力,也有人才机制。作为吉利的领导人,李书福身上有一股韧劲,认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并且做成功。在用人方面,吉利集团不仅用好人才,而且注意培养人才。

  现在,汽车工业在大力推进机制改革,我认为一定要重视用人机制的改革。从某种程度而言,民营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民营汽车企业都取得了和吉利一样的成绩。因此,如果用人机制改革不到位,企业永远没有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未来2~3年是车市的盘整期

从近20年的发展整体趋势来看,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激怒人了低水平区间,近十年内的年均增速约为4%,今年我们预计市场规模将与2018年基本持平,新能源汽车将保持较高增速,全年有望完成160万辆左右。

  从影响因素来看,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加上购买力的影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作为车市新增主要来源的三四线市场,房市出现高涨,对汽车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政策层面,稳增长政策还未落地,增值税下调引发了消费者对官降的期待,加上国六提前实施,持币待购导致了消费放缓;加上经济下行和失业率上升,汽车消费力不足。

  目前是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未来的2~3年讲师汽车市场的盘整期,增速不太可能出现明显好转,但这也是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好时期,伴随淘汰和资源重组,未来国内需求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发展中国品牌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中之重

    发展中国品牌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中之重。当下,中国品牌发展面临着两大难题:首先,中国品牌轿车市场份额不高,仅占全国轿车销量的两成不到,换句话说,我国每卖出的五辆轿车中,只有一辆是中国品牌的,有点悲哀。中国汽车企业集中发力SUV也有这部分的原因。其次,出口是中国品牌发展面临的一大关卡。2018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了104.1万辆,想达到2020年出口380万辆的目标,难度较大。

    不过,近年来中国品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一些本土车企已经具备了“解难题”的能力。产品品质大幅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品牌实力不断增强,不仅为中国品牌“解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推动着中国品牌的品牌价值不断上升。以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和上汽乘用车为代表,有望率先找到“解难题”的突破口。这些企业的发展经验,值得其他中国品牌研究借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面临三大挑战:首先,在市场培育层面,新能源汽车需在限购城市和非限购城市之间取得平衡发展,继续创造市场新需求,在共享出行、城市物流等更多领域扩大推广,以及探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盈利性和可持续商业模式;其次,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领域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资源相对分散,导致集中度不高,存在产能过剩隐忧,产业链部分环节仍比较薄弱,关联产业支撑不够,此外,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做好汽车四化面临一定的挑战;第三个挑战来自政策环境,如何构建适应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双积分政策等非财税政策能否作为主体性政策顺利接力财政补贴政策,能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管理政策环境等都是行业需应对的问题。

  我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并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的特征,需要各方攻坚克难,实现产业的平稳过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尽快进入依靠内生增长动力驱动的快速成长。

 

  ♦《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宁:代表未来的很可能是中国车企

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开始出现,互联网和大数据作用突出,推动关系不再是因果关系,是强相关关系。在这一背景下,汽车智能化发展路径就不能采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否则就会受制于现状、发展缓慢、难以突破。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动驾驶没有在底特律产生,而在谷歌产生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思维不是传统汽车模式。

  与之相对应,我们的社会商业行为也从过去的交易变为了相关关系行为。我认为以下四点值得注意:首先,过去的汽车品牌营销,重点在于高质量的产品,但未来一定是智能化产品,有诸多外延和内涵;第二,销售渠道正在发生变化,当下已慢慢在发生调整;第三,现在大家都还在关注汽车价格,未来必将更注重价值层面;第四,现在正在开展的价格战,将会淘汰掉一批比较弱小的企业,让市场进一步提升。

  从奔驰发明汽车,到福特让人人都能拥有汽车,此后通用创造了新的运营模式,丰田开启了精益生产的新时代,再到现在,包括特斯拉与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出现后,它们的交流语言、发展理念,对用户和渠道看法都与传统汽车行业不一样。但我认为,代表未来的一定不是特斯拉,很可能是中国企业,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都有可能。因为世界市场的中心在中国,中国企业更懂中国市场,他们只要做好中国市场就能成功走向世界。

 

  ♦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总公司总经理陈光祖:要成为世界研发中心

首先,为了适应未来个性化生产的潮流和趋势,汽车企业应该缩短生产线,加强模块化。

  其次,中国汽车产业要加强出口。韩国汽车工业比中国起步晚了近20年,去年汽车出口量占全国生产总量70%以上,相较之下,我国还不到5%。

  第三,车企要加强研发,把中国打造成世界汽车的研发中心,而不是制造中心,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建造工厂,但国内的研发力度一定要加强。

 

  ♦一汽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韩玉麟:相信会出现汽车业的华为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过去印象中的小打小闹。在汽车行业里,吉利也成为了一面旗帜,成为了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

  参观过吉利的工厂后,我认为,国内车企的生产制造标准和水平,已经不比德国大众等跨国企业差,中国汽车企业进步速度惊人,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

  因此,我们要有自信,中国汽车业也能出现和华为一样的企业,最终能够引领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

 

  ♦原昌河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杨金槐:打消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顾虑

汽车产品能生产好很重要,但能够销售出去也同样重要,为了能够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的服务水平非常重要。

  我建议,车企在这一方面可以向国内的家电企业学习,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而能够真正打消消费者对国产汽车品牌的顾虑,取得更好的发展。

 

  ♦陕西汽车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张玉浦:未来商用车的增势将好于乘用车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年产销量已经接近3000万辆,拉动快速发展的“火车头”是什么?是市场。接下来,中国汽车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未来的增长一方面来源于车辆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就来源于国外市场。车企在面向国内市场之外,更多要布局国际市场。

  此外,在我看来,中国商用车的多元化需求将会大幅增加,虽然在产销量的量级方面,商用车还难以和乘用车相比较,但未来的增势会好于乘用车,因此,我建议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适当鼓励商用车的发展。

 

  ♦江淮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左延安:自主品牌压力空前 吉利的战术和策略值得借鉴

今年前几个月的汽车市场表现并不乐观,自主品牌乘用车正在承受着空前的压力,但自主品牌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一两家企业来支撑,为了实现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应该参考和借鉴吉利的发展经验。或许体制和企业家精神难以效仿,但一些策略性和战术上的举措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说体制和企业家精神难以效仿,那么一些策略性和战术上的举措值得一些企业借鉴。企业一定要基于可持续发展,基于良好的成长发展战略之下,考虑系统创新。技术创新不够,还要在管理、机制和营销层面推动创新,再加上人才体系开放,建立一个基于学习组织型的企业文化,企业就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原商务参赞陈林:国际化合作是必由之路

中国汽车科技转型与品牌升级,国际化合作是必由之路。中国市场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如果汽车企业还只盯着国内市场,就会越走越窄。中国企业一定要走出去,要有国际合作的胸怀,无论是品牌升级还是科技转型,都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主要形式的抱团发展值得推广。据统计,目前在建和已经初具规模的合作区有113家,分布在46个国家,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入区企业数量为4742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里,我们一共拥有82家合作园区,入驻企业数量为4205家,贡献税费达到了23.8亿美元,促进就业人数为26.5万人。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较为复杂,只有走出去才能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降低遭遇贸易形势变化的风险。品牌升级和科技转型要经历国际市场竞争,中国汽车品牌才会真正强大。

 

  ♦工信部产业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新旧动能转换边界三要素:产品、资金、产业

无论科技转型,还是品牌升级,大背景都是汽车产业发展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其核心是新旧动能转换。在我看来,转变的边界条件可分为三方面,包括产品链、资金链与产业链。

  产品层面转换成功的表现为,产品升级换代后,在市场竞争中有魅力,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此外,还能体现出制造+服务的产品理念。在资金链方面,转换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是否得到加强,长期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是否建立成功,以及国际国内的各类渠道是否畅通等。在产业链层面,在后工业时代的汽车产业,整件和整机贸易比重将逐渐减少,更多流通的是各个系统和部件,实物贸易正在减少,服务贸易正在增多。

  此外,我认为在新时期下,产业政策定位与功能需要重新厘定。产业政策需要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性、功能性转变,为实现市场竞争的公平提供保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自主创新发展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中外合资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发展的权宜之计。由于我国轿车工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零起步,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走中外合资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发展,才有学习成长的机会。然而中外合资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时期内能对轿车产业和市场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长期依赖外资不可能将产业做强,自主创新发展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我认为,此时的中国轿车企业应认真吸纳我国商用车的自主发展经验,始终坚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进行再创新。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将更加复杂,但与此同时,激烈复杂的竞争态势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挑战大于机遇,如果能尽早开展联合重组、优势互补,合力应对挑战并实现突破性发展并非不可能。

 

  ♦东风汽车公司原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童东城:新时代到来 核心在于引领

吉利的科技转型与品牌升级战略实践,让我深受启发。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28年的高速发展,过去经历的是全世界其他国家经历过的问题,但现在正在经历的,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问题,全球正在面临同样的问题,谁能抢占先机,谁能勇立潮头?为应对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认为核心在于引领,绝不能跟随。为做到引领,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商品战略极为重要,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商品价值。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提升商品的溢价能力,加强客户对品牌的认知。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贯穿其中的核心或灵魂是自主与核心,如果不能自主,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在这个时代里处在十分被动的位置。

 

  ♦原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郑焕明:让创新始于客户终于客户

吉利的发展战略非常清晰,决不是雾里观花、玄而又玄的战略,而是从实际出发,能预见到未来,又与时俱进,与政策相结合,难能可贵。

  吉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创新,尤其表现在科技转型,创新的思维也与我们原有的大不一样,开发、制造、评价,做到了始于客户终于客户。这样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用户肯定。

 

  ♦上汽集团原党委副书记叶焱章:领导、理念、体系、与时俱进

从吉利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以下四点值得思考。

  首先,企业发展如何,领头人非常重要。李书福作为吉利的带头人和领路人,确实了不起;第二,理念。从本土的民营企业,到转变为全球性公司,跨领域开展业务,说明企业发展理念非常好,并且不断丰富完善,不断巩固发展;第三,体系和人才紧密结合。在聚积人才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才体系;第四,吉利始终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前进,做到与时俱进,包括对外开放和跨国收购等。

 

  ♦中国汽车工程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任晓常:内燃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谈到科技转型,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谈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

  电动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在没有新材料和新技术有所突破的前提下,动力电池单位能量比还便低,加上安全问题和寿命问题,我认为纯电动汽车还应以城市和城际之间的交通为主。与此同时,内燃机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但未来的内燃机将和电池相结合,混合动力就成为了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要抓紧补课。当然,燃料电池汽车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路还很长。

  至于汽车智能化,我认为L4和L5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还很遥远,但L3级别就已经拥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网联化不可缺少。

  关于汽车共享化,传统汽车制造企业都在积极转型,但事实上商业模式还未清晰,或许我们会走一段弯路,存在一定的风险。